您好!欢迎访问汇智和源生物技术(苏州)有限公司网站!
全国服务咨询热线:

400-127-6686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重组酶的使用要点

重组酶的使用要点

更新时间:2025-09-11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96
  重组酶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获得的高特异性催化工具,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、蛋白质表达及检测等领域。其性能发挥依赖于严格的操作规范与科学管理,以下从储存运输、操作规范、反应体系优化、失活处理及安全防护五方面阐述核心使用要点:
  一、储存与运输:维持酶活性的基础
  1. 低温稳定化
  多数重组酶需长期存放于-20℃至-80℃环境中,以抑制蛋白水解酶活性并延缓构象变性。避免反复冻融(建议分装为单次用量),解冻时应置于冰盒表面缓慢回温,防止局部过热导致失活。
  2. 保护剂协同作用
  商业制剂通常含甘油(终浓度>5%)、BSA(牛血清白蛋白)或海藻糖等稳定剂。使用时勿离心去除此类成分,因其可维持酶空间结构和溶解度。若需长期保存,可补充终浓度10%的甘油增强稳定性。
  3. 运输防震措施
  干冰运输时需确保密封防潮,剧烈震动会破坏酶三级结构。接收后立即核查冷链完整性,若出现温度波动需重新标定酶活性。
  二、操作规范:精准控制的关键环节
  1. 冰浴环境保障
  整个加样过程应在冰面操作台上完成,低温可最大限度降低酶自身降解速率。移液器吸头需预冷,避免室温引入热量梯度差。
  2. 加样顺序标准化
  遵循“缓冲液→底物→酶”的添加顺序,最后加入重组酶启动反应。对于双酶切体系,先加入切割效率较低的酶,孵育5分钟后再添加第二种酶。
  3. 无菌操作原则
  涉及克隆载体时,所有耗材需经高压灭菌处理。开封后的酶制剂应标注开启日期,并在一个月内用完以避免微生物污染。
  三、反应体系优化:提升转化效率的核心
  1. 缓冲体系适配
  严格匹配酶的最适pH缓冲液(如NEBuffer系列),偏离最适pH±0.5即可使活性下降50%。GST标签融合蛋白纯化时,需选用不含还原剂的平衡缓冲液以防二硫键断裂。
  2. 底物浓度调控
  保持底物过量(通常为酶量的10倍以上),避免酶被过度占用影响催化效率。限制性内切酶使用时,DNA浓度宜控制在0.1-1μg/μL范围内。
  3. 辅因子补充策略
  部分重组酶需特定辅因子参与反应,如T4 DNA连接酶依赖ATP供能。配制反应体系时应预先加入10mM ATP溶液,终浓度维持在1mM左右。
  四、失活处理与复性尝试
  1. 程序化灭活
  反应终止可采用65℃保温20分钟使酶不可逆变性,或加入EDTA螯合金属离子阻断催化活性。酚氯仿抽提可去除残留酶活性。
  2. 有限复性应用
  对意外失活的贵重酶制品,可通过透析逐步降低变性剂浓度尝试复性。但需注意仅适用于未发生聚集沉淀的情况。
  五、安全防护与质控管理
  1. 生物安全等级
  操作具有蛋白酶活性的重组酶时,需佩戴N95口罩及双层手套,防止气溶胶吸入引发呼吸道过敏。
  2. 对照系统验证
  每次实验设置阳性对照(已知活性的标准品)和阴性对照(不加酶的反应体系),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监测酶切效果。
  3. 活性检测标准
  新购重组酶需进行预实验测定实际比活力,常用单位U/mL表示。若检测结果低于说明书标注值的70%,应联系供应商更换批次。
  重组酶的高效应用需贯穿“储运-操作-反应-终止”全流程管控,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(SOP)并严格执行,方可充分发挥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工具价值。
汇智和源生物技术(苏州)有限公司
地址: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四街99号十八号楼1832室
邮箱:support@iphasebio.com
传真:
关注我们
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:
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
了解更多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