载玻片是生物学、医学及材料科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之一,其使用规范直接影响样本制备质量、观察效果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。以下从载玻片的选择、清洁、样本处理、封片技术、染色与固定、标记与保存等环节,系统阐述其使用细节及注意事项。
一、载玻片的选择与预处理
1. 材质与类型
- 普通载玻片:用于常规组织、细胞或微生物观察,厚度通常为1-1.2mm,需满足透光性要求。
- 磨砂边载玻片:边缘磨砂处理,便于书写标记,避免滑脱。
- 带凹槽载玻片:用于液体样本(如血液、细菌悬液),可防止样本流动。
- 荧光专用载玻片:低荧光背景,适用于荧光显微观察。
2. 清洁与灭菌
- 新载玻片处理:出厂时可能残留油脂或灰尘,需用70%乙醇擦拭,再以超纯水冲洗,烘箱干燥(60℃, 30分钟)。
- 重复使用载玻片:先用洗衣粉水煮沸去除蛋白残留,清水冲洗后浸泡于铬酸洗液(需戴防护手套)过夜,取出后流水冲洗12小时,烘干备用。
- 灭菌处理:高温高压灭菌(121℃, 20分钟)或紫外线照射30分钟,避免微生物污染。
二、样本加载与固定
1. 样本类型与加载方式
- 液体样本(如血液、细菌悬液):
- 滴加少量样本(直径约5mm)于载玻片中央,避免过量导致溢出。
- 血液样本需推片制备血涂片:取一滴血置于一端,以另一载玻片边缘快速推平,形成均匀薄层。
- 固体样本(如组织切片、菌落):
- 用镊子夹取样本,轻放于载玻片中央,最小化机械损伤。
- 培养细胞:
- 弃去培养基,用PBS轻洗后,胰酶消化收集细胞,滴加悬浮液并自然沉降。
2. 固定方法
- 空气干燥法:适用于血液、粪便样本,室温静置至干燥。
- 化学固定法:常用甲醇、乙醇或丙酮固定5-10分钟,用于细胞形态固定。
- 加热固定法:火焰灼烧载玻片背面(需远离样本),快速通过以固定细菌涂片。
三、封片技术与盖玻片使用
1. 封片剂选择
- 水溶性封片剂:甘油、PBS(用于活细胞观察)。
- 非水溶性封片剂:中性树胶(如DPX)、指甲油(用于封片)。
- 荧光封片剂:抗荧光淬灭剂(如ProLong Gold)。
2. 盖玻片操作规范
- 倾斜接触法:以45°角缓慢放下盖玻片,避免产生气泡。
- 封片剂用量:液体样本需覆盖样本且不超过盖玻片1/3面积;过量会导致溢出或样本漂移。
- 排除气泡:轻压盖玻片边缘,用滤纸吸除多余液体,或用镊子轻敲载玻片排出气泡。
四、染色与标记
1. 染色步骤
- 单一染色法(如亚甲蓝、结晶紫):滴加染液覆盖样本,染色30秒-2分钟,水洗后吸干。
- 复合染色法(如革兰氏染色):需严格按顺序操作(初染→媒染→脱色→复染),脱色时间控制精准。
- 免疫荧光染色:样本需封闭(如BSA孵育),一抗、二抗依次孵育,避光操作。
2. 标记与记录
- 标记位置:用记号笔在磨砂面标注样本名称、浓度、日期,避免接触样本面。
- 编号规则:采用“日期+样本类型+编号”格式(如20231001-Blood-01)。
五、保存与常见问题
1. 保存条件
- 短期保存:封片后置于干燥盒内,避光防潮。
- 长期保存:用封口膜包裹载玻片,存放于切片盒中,4℃或-20℃保存。
2. 常见问题与解决
- 气泡残留:重新封片或用针头挑破气泡后补封片剂。
- 样本过厚:可能导致显微镜调焦困难,需重新制备更薄样本。
- 污染霉变:样本发霉时用70%乙醇擦拭,重新固定封片。
- 盖玻片碎裂:操作时避免用力不均,选用合适厚度的盖玻片(通常18μm)。
六、特殊实验注意事项
1. 活细胞观察:需使用恒温载物台(37℃),封片剂选择生理盐水或专用培养基。
2. 原位杂交(FISH):载玻片需经多聚赖氨酸处理以增强样本附着力。
3. 电子显微镜样本:需将样本包埋于树脂中,载玻片仅用于初步处理。